诺兰新片《星际穿越》最新剧情版预告全球首发!!Interstellar
精彩内容: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姬少亭梁赛玉刘欢)月球不是目的地,火星也不是终极目标,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为中国描述了未来的星际穿越故事。故事大纲是技术,不是科幻。
“从长远来讲,地球终结的时候,人类去哪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提出疑问。
地球,这个太空中的“黯淡蓝点”,被中国航天专家看做是人类终将离开的“最初家园”。对于未来的种种可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人类一定要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不止一套解决方案。
月球是太空的门口
担任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问的叶培建表示,嫦娥五号正在进行研制,进展良好,将按计划于2017年在海南发射,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
中国探月工程当前依然处于无人探月阶段。现在的太空中,有3个中国的月球探测器,它们带上了中国人的眼睛去观察太空:嫦娥二号已经成了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仍在月球上工作,历时已一年有余。此外,嫦娥五号的探路飞行器“小飞”——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的服务舱,现在正在月球轨道上飞行。
“到了月球只不过是深空的边缘,真正进行深空探测,我们应该瞄准太阳系的行星和许多小行星。”一直参与探月工作的叶培建,心心念念的是更远的远方。
叶培建说,到今年7月,人类就将完成靠近观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冥王星的计划。
“中国在这方面差距很大,又是一个经济能力有限的国家,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叶培建建议,优选几次飞行实现中国进入深空的跨越。
他的目标是火星、木星和小行星。
他期待中国首次无人火星探测,将可以实现环绕探测,并降落在火星上,进行巡视探测。
叶培建曾多次呼吁火星项目尽早开始,认为中国已经有能力进行火星探测。
此外,小行星探测也是叶培建眼中未来发展的重点。“小行星的科学意义很大。很多小行星具备宇宙大爆炸时带来的信息,还有很多具有丰富的资源,而另外一些对地球存在危害。”叶培建表示,针对小行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透露,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已经完成了火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的一些技术攻关。“但技术准备和立项是不一样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导航与控制系主任徐世杰则非常关注金星。
这颗仅有地球上黄昏时候光照的行星,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大气呈酸性。徐世杰认为,抵达这颗行星,将会大大拉动新技术的诞生,比如发明新材料防高温高压,检测高温高压环境下一些电子设备的工作等。
他的另外两个目标是行星的卫星,一个是木星的第二个卫星,名叫“欧罗巴”的木卫二,另一个是土星的第六个卫星,名叫“泰坦”的土卫六。
木卫二拥有几十公里厚的冰层,下面是液体海洋。他将这颗星体看作“太阳系里最值得探测的”,因为海洋液体的介质还不清楚,海洋下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土卫六有稠密的大气层,欧洲“惠更斯”探测器曾成功在土卫六上着陆。徐世杰说,如何在其大气层中穿行,将需要新的通讯、导航等技术。
他建议,中国制定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科学规划,逐步安排。这一系列动作将大大促进中国低温技术、能源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
星际移民
“我们的整个宇宙是有始有终的,地球也是有始有终的。”叶培建说。那么人类去哪儿?
叶培建说,月球不适宜人类居住,火星则可以改造。“从不太长的几百年时间来讲,也许火星是唯一一个人类可以移居的地方。”他说。
“还有一种移居,是不移居到星球的移居,就是建立太空城。”叶培建说,这种方案在科幻电影里有很多的设想。
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叶培建认为,不论是火星还是太空站,大规模移居都是非常困难的,更适合试验性的移居。
他说,火星和地球之间每28个月才有一次发射机会,以现在全世界最强的飞行能力测算,从地球飞往火星也要几百天。几百天飞行过程中如何生存,本身就是个问题。
他预言,要实现人类飞往火星的梦想,最快也要到2035年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具备实施载人登月工程的能力,但目前还没有载人登月计划。
他认为,中国要想真正实现载人登月,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仍需要大量准备工作,需要研发更大的运载火箭、更大和更复杂的载人航天器。
他说,火星载人往返,需要更好的技术和工业支撑。在动力技术和材料结构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后,再进行火星载人登陆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星际移民也是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思考的问题。
他表示,载人航天的两个方向是,在近地轨道上为人类服务和探索更远的宇宙。
在他眼中,人类要去更远的地方,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飞船的能源补给问题,另一个是人类长期在太空中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
张柏楠透露,中国的空间站将于2018年发射,2022年基本建成,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2016年发射。
他表示,天宫二号将是缩小版的空间站,其后,中国将发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为天宫二号补加燃料,并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像班车一样为天宫二号“送人”。
张柏楠说,为支持长期在轨飞行,燃料的补加是必须克服的难点。而天宫二号和中国空间站都将试验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希望能够解决人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问题。
“人在上面能长时间居住,需要一种维持人长期居住的环境,这就是再生生命保障技术。”他说,包括二氧化碳吸收、尿的回收利用、呼出的水蒸气的回收等等。
比物理、化学方法的再生生保技术更先进的,是以生物的方式做可再生生保,即构造一个小生物圈。
张柏楠透露,目前,中国仅在地面尝试了构建封闭的小型生物圈,希望通过动植物的方法构建一个系统,种一些蔬菜能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菜本身还能提供食品,而人的尿液可以当肥料。
打造封闭的、不依靠外界的生态系统难度非常大。“自然是非常微妙的,平衡稍一打破,就不行了。”他说。
他相信,将来如果人类要移居其他星球,必须要依靠生物圈的方式。
最远的地方
一旦生态生保系统能够建立,张柏楠说,那么人类不但能到月球,还能到火星,那时可能会诞生新的技术,“这些技术让我们可以再选择别的地方,一步一步往外走,越走越远”。
张柏楠说,做载人航天就包括让普通人上太空的梦想。“最早飞行员也是要体检的,现在坐飞机谁会给你体检呢?买票就上,将来载人航天肯定会有那一天。”他说。
张柏楠认为,从技术上说,让普通人像坐飞机一样坐宇宙飞船不是不可逾越的难题。
叶培建认为,普通人上太空的时代已经开启了,有一些富豪已经订了票要到国际空间站旅行一下。“这已经不是梦想,是现实。”
张柏楠也观察到这一点,但现在“还是大富翁才玩得起,船票两千万美元一张”。
他说,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太空旅行仅仅是“亚轨道飞行”,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太空飞行,只是体验十几分钟的失重就回来了。
这位“科幻迷”总设计师说,电影《星际穿越》描述人类穿越虫洞抵达了更远的星球,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写到了借助曲率飞行技术人类的飞船达到了更高的速度。他认为,这些内容在科学上还没有实现。“也许将来有一天可能实现,人类现在不应该放弃这种希望。”他说。
现在,美国宇航局的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已经飞出了日球层,也就是脱离了太阳物质所能抵达的范围。哈勃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到120亿光年,距离宇宙诞生之初只差20亿光年。“闭着眼睛想象,这些事挺可怕、挺伟大的,伟大到可怕的地步。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做航天。”张柏楠说。
“宇宙当中确实非常奇妙。我想去最远的地方看一看,越远越好。”张柏楠说。(参与采写:胡星李放倪元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