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全明星背景音乐 Bjornberg - Absolut
王学兵吸毒,据传是为了“减肥”;宁财神吸毒,号称是要找“灵感”;柯震东吸毒,好多人说被朋友房祖名给“带坏”了……总之,随着吸毒明星不断上演“监狱风云”,“明星为什么爱吸毒”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媒体都做过报道,大多指向明星身份与处境的特殊性。这难免会造成一种错觉,明星吸毒很正常,离普通人很遥远。勉强联系起来,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明星的“示范效应”,认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吸毒是很不良的社会示范。不过,就算一个个的明星痛哭流涕地忏悔半天,可很多人还是觉得离得太远,只有“脑残粉”才会去模仿、追随。
然而,千万理由抵不过一句“一起嗨”,普通人也爱“娱乐性毒品”
警方证实高峰、张博吸食的是冰毒,传言王学兵被抓时也是在吸冰毒。只要明星吸毒被抓,十之八九都是冰毒。冰毒是一种典型的“娱乐性毒品”(recreational drugs)。所谓“娱乐”不是指娱乐圈专用,而指的是吸食这类毒品,是为了追求感官上的快乐,因为其让人兴奋、产生幻觉的能力很强大。这是传统型毒品没法比的,后者更多起到镇痛、镇静作用,产生身体依赖性。
比起传统型毒品,冰毒等合成毒品的“娱乐性质”决定着它在年轻群体中泛滥、“传染”的速度很快。2013年12月,半岛电视台记者斯蒂芬-麦克唐奈从中缅边境出发,最后到达上海等大城市,一探中国的毒品问题。结果发现,与之前的几代人不同,中国爱聚会的年轻人正在推动所谓“娱乐性毒品”市场的发展。
吸食“娱乐性毒品”往往和“聚众”伴随在一起,因为人们可以起到互相助兴的作用,从而更加地兴奋、“嗨翻天”。难怪在很多地方,又把“娱乐性毒品”称为“派对毒品”。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幕“派对吸毒”场景发生在1969年的美国纽约。当地举行持续3天,参与人数达到了30-40万人次的露天摇滚音乐节,很多人都在音乐节上吸食了迷幻药。中国现有相关案例中最夸张的是,有人组织“网络聚众吸毒”——通过视频,让人们看到彼此吸毒的样子,从而即使单独在家,也感觉自己是在“群嗨”。
冰毒等“娱乐性毒品”在中国的滥用超乎想象,明星吸毒是此现象的典型反映
中国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人数近年来一直在下降,而吸食冰毒的人数一直在大幅攀升。去年7月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显示,海洛因在药物滥用监测人群中的滥用率近5年下降22.7个百分点;以冰毒为主要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率近5年增长17.1个百分点。70.1%合成毒品滥用者为35岁以下青少年。
上文的百分点表现出很不乐观的趋势,而环境科学家们的调查为我们揭开了吸毒规模的严峻现状。这几年,国外科学家们通过检测城市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够有效地评估出毒品滥用等公共卫生问题的规模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公共政策。中国也有这样的研究了。几位科学家联合比利时、加拿大的学者一起首次检验了北上广深四个大都市的污水,覆盖了1140万人。去年7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报告揭示,在每一份采样中,都能够检测到冰毒,反而检测出海洛因代谢物的几率很小,北京甚至连一份都没检测到。报告总结道,冰毒无处不在——泛滥现象之严重,可想而知.
学者们通过在北上广深的污水处理厂取样,检测后发现每一份样品都能检测到冰毒,冰毒无处不在
“娱乐性毒品”泛滥极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
“毒驾”、伤人、滥交……公共安全隐患一抓一大把
前足球明星高峰被查出吸食冰毒很偶然。他和演员聂远与出租车司机发生肢体冲突,被警方带回警局后,“意外”地检测出吸食了冰毒。吸毒后打人、寻衅滋事可一点都不少见。因为“娱乐性毒品”的“使命”就是让人产生兴奋、幻觉,控制不住自己。比如说,也是3月9号,在辽宁葫芦岛市,一辆汽车狂撞了7辆车,警方发现司机和坐在副驾驶上的男孩尿检呈阳性,涉嫌吸毒。而这几个男孩都是未成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张黎副教授等人联合发表的《合成毒品滥用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一文整理、分析了2012/201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因合成毒品(编辑注:“娱乐性毒品”主要是合成毒品)滥用导致的各类肇事肇祸案件情况,结果发现:两年加一起足足有294起。2013年比前一年要多112.8%。而伤害他人和交通肇事远远凌驾于其它种类案件数之上。
滥交也是吸食冰毒等“娱乐性毒品”的一大公共安全危害。吸食这些毒品很容易引发性兴奋,而聚众吸食沦为“聚众淫乱”,不过一步之遥。无保护的性行为极可能传播各种性病。此外,吸食者在工作时也很危险,倘若是在核电等特殊岗位,后果不难想象。
总之,“娱乐性毒品”的泛滥暴露出极大的公共安全风险来。然而,人人往往只说“监狱风云”而忽视了真问题
“娱乐性毒品”的公共安全问题还在大众视野盲区内
媒体,乃至一些政府机构对于“娱乐性毒品”的公共安全问题,关注都不够多。前述公安大学老师的论文敏锐地指出:2012年以前,有关部门在处理公共安全领域中的肇事肇祸案件时,普遍未能就肇事肇祸当事人有否受毒品影响展开调查,一些案件可能因吸食合成毒品所致但未能被揭露出来;而媒体对吸食合成毒品导致肇事肇祸案件的关注度较低,公开报道的案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交通肇事类。以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者们在利用公开报道进行趋势的分析时,也只能用2012年以后的。
机构、媒体如此,“娱乐性毒品”的公共安全问题就更深藏在大众的视野盲区中了。难怪酒驾人人熟悉,可“毒驾”就要让人感觉陌生好多。
倘若再不重视,形势很不乐观,“娱乐性毒品”泛滥起来可比海洛因还要恐怖
“娱乐性毒品”的进入门槛低,因为“聚众”、“娱乐”两个特点,它很有“传染性”,甚至变为年轻人之间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许多年轻人都喜欢泡吧、开派对,尝试新奇的东西。
“娱乐性毒品”还非常容易制取,传播更加隐蔽。传统毒品需要罂粟花等天然作物材料,而制取冰毒等合成毒品,则工序简单,材料易得——所需要的化学原料往往很容易就通过逃脱监管获得,有些犯罪分子甚至购买市场上的感冒药来获取原材料。所以传统毒品的生产是工厂式的,而“娱乐性毒品”的生产是遍地开花的小作坊式的,打击起来千头万绪。看这些报道标题就知道有多难对付了:《瘾君子网上“自学成才” 买原料开豪车进山制毒》《男子离婚后借毒消愁 偷单位化工原料制毒被抓获》《广州下岗工自学变毒师 游走各省做制毒“教授”》……
不管买方还是卖方,都有很多新的特征,助推着“娱乐性毒品”的泛滥。这两方还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更加隐蔽的交易。所以,倘若再不警醒和关注,“娱乐性毒品”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威胁到大众的生命健康。
而一旦重视起来,这个问题并非无法可解。对于卖方,联合国《世界毒品报告》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是严控和打击非法化学品买卖,从源头掐死。捣毁几千个小作坊都不及在源头上就不给他们“喂料”。而对于买方,美国的“毒品普测制度”可以借鉴,当地的雇人单位、学校、医疗场所都可以申请加入这个计划,对应聘工作的员工和申请学校的学生等群体进行吸毒测试,如此一来,对于瘾君子们产生了很强大的震慑作用。
结语
一幕幕的“监狱风云”不是无关你我的八卦大戏。它提醒着我们,中国的“娱乐性毒品”已经非常泛滥了。而为了走在路上少遇到疯狂乱撞的“毒驾”车,坐在餐馆少碰到吸毒致幻的持刀者……就必须如同重视“酒驾”一般重视这一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
↑图:明星背景
↑图:明星背景
↑图:明星背景
↑图:莱昂纳多来华变 背景板 中国明星争相求合影
↑图:明星签到背景板
↑图:贾乃亮李小璐李嘉欣 娱圈明星背景大揭秘 13 明星八卦 光
↑图:明星背景大揭秘
↑图:奶茶千金蒋瑶嘉背景揭秘 陈楚河阿信滨崎步这些明星神秘背
↑图:.明星背景:
↑图:(明星部的背景)